长宁区自2013年被列为国家和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区以来,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为重点,以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为主线,积极发挥医保支付的绩效激励、政策撬动和监管约束作用,全力激发社区卫生服务的能力、动力和引力,形成长宁落实分级诊疗的良好“基座”,着力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
目前,长宁区共有家庭医生176名,家庭医生工作室45家;家庭医生在社区康复、老年护理、安宁疗护、妇幼保健、中医诊疗等领域不断拓展。
1、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2013年,长宁区正式试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并推广到全市。长宁区探索了将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与家庭医生制度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医疗资源向基层倾斜,充分发挥基本医保的引导作用,构建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保障机制。
2、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团队全方位评价激励机制。长宁区立足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控费三大维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结果同签约服务经费拨付、个人绩效分配相衔接。支付政策聚焦“底板”,更多向签约老人多、服务大病慢病多的家庭医生倾斜,杜绝“只签约不服务”“多劳不多得”等漏洞隐患。
1、积极探索家庭医生签约患者的医保支付激励政策。支持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扩大基药品规、突破单次配药量限制、绿色转诊、适宜分诊等服务,吸引居民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引导参保人员进行社区首诊、在组合内有序转诊。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医疗和医保“双向转诊”协同激励政策,进一步提升家庭医生的资源权限,对转诊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续治疗的患者,提供延伸处方、慢病长处方、家庭病床等优质便捷服务。
2、积极探索“四医联动”叠加帮扶政策。长宁区积极探索“四医联动”(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政府医疗救助+社会组织医疗帮扶)救助模式,使特殊困难群体在全区区属二级医院和10家社区卫生中心就医时,享受一站式服务模式,每年将近20万人次的就医需求引向基层。截至2022年,长宁区家庭医生签约实现社区全覆盖,常住居民签约人数达到36.6万;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满意度评价连年保持在90分以上。
1、完善家庭医生考核机制。制定《关于特殊人群医疗机构长期代配药登记备案制度(试行)》,切实保障重病、重残等特殊人群的基本医疗需求,先后把“家庭医生发现上报参保人医保费用异常情况”“家庭医生团队关注签约居民的医保费用增长情况”等纳入考核范畴,增强家庭医生嗅探监测的主动性,推动签约居民的医疗费用结构更趋合理,进一步提升医保资金的管理效能。
2、开展卡聚集专项整治行动。2022年,长宁区医保局和区卫健委联合开展卡聚集专项整治行动,依托市医保局智能监管平台,研发数据监管模型,对辖区医疗机构医保结算数据和医院诊疗信息平台电子病历数据进行比对,总结欺诈骗保的行为规律,发现存在问题,对多名医保医师开展联合约谈,追回违规费用并落实处罚,进一步规范诊疗服务。
下一步,长宁区将持续探索创新,加强部门协同配合,把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作为分级诊疗“强基层”的重要支点,努力建成医疗服务供给侧的有效布局,不断增强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就医的满意度和获得感。